课代表划重点啦!《阳光下的法庭》这些隐藏看

4月8日,法治题材大剧《阳光下的法庭》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隆重开播,首播当日就创下了收视第一的佳绩,好评如潮。
有观众评论:“这部剧让我们看到,原来法官也可以优雅智慧,也可以果敢决断,也可以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无奈,法官不仅仅可以是家长里短的救火员,也可以是审慎推理、犀利分析、统筹规划的裁判者,这才更能体现出法官的专业价值和职业尊严。”
不难看出,虽然剧才播出了几集,但是剧中主角们精致、专业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其实,该剧的“野心”可远远不止于主角们风光十足的“颜即正义”,还有许多十分精彩的隐藏看点,小编已经为你整理好啦!
看点一:精准揭秘法官如何审案
近年来,屏幕上不乏以律师、法官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但当提到法院工作时,很多人的印象依旧只停留在法官威严地坐在审判台上审理案件,对案件审理背后的其它程序并不了解。
《阳光下的法庭》以环保公益诉讼案开篇,第二集便上演了合议庭开会讨论关于滨海市环境保护联合会作为诉讼主体是否适格的问题,参与案件审理的庭长张伟平和法官穆国柱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一时间难分高下。院长白雪梅随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由与会者通过表决,最终决定环境保护联合会作为诉讼主体适格。
通过这一幕,平时法官们如何进行案件合议,便专业地展现在了观众们面前。作为一部行业剧,《阳光下的法庭》在创作过程中,专门约请了各级法院的法官和专业律师,对剧本进行审读把关,确保在所涉及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十分严谨,向观众展示最真实、最正确、最专业、最规范的人民法院工作现状和流程。
许多一直对法院工作充满好奇的观众,绝对会大呼过瘾。
看点二:直面司法改革的难点
伟大变革,总是在时代呼唤中展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于是,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为人民法院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但是,司法体制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利益格局,推进力度之大、变革程度之深、改革攻坚之难前所未有。无论是司法责任制,还是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职业保障制度,以及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和跨行政区划法院等,均涉及司法权力运行、管理体制、人员配置,无一不是直面沉疴积弊、顽障痼疾,无一不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剧中,东方省高院作为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即将进行员额制改革。一旦改革落实,将只有三分之一强的司法人员进入额,也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法官将转作法官助理或其他工作。
副院长欧阳春担心那些和他们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法官们再与年轻人一起进行笔试难免会有想法,于是向白雪梅提议改革暂缓执行,但白雪梅坚持改革必须进行,遇到问题再行解决。
作为一部展现党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法院的实践的时代剧,人民法院如何推进司法改革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阳光下的法庭》始终。
面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信息科技革命的时代冲击,司法体制改革“往哪儿改”“改什么”“怎么改”?人民法院又以怎样的姿态和作为应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剧中进行了一一解答。
看点三:智慧法院建设的全面推进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人民法院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并将其与司法体制改革一起作为推动法院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法院建设,解决了司法领域一系列长期想解决而通过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审判质量效率、队伍能力素质和司法公信力的有效提升。
但是,智慧法院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剧中,东方省高院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江睿找到分管副院长,索要信息化改造的预算,后者却觉得信息改造不用如此大动干戈,花费大量经费,拒绝了他的请求,两人不欢而散。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